誰暗中相助中芯國際量產28納米?
字號:T|T
作為中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強的芯片代工企業,中芯國際在全球市場中一直處於台廠與三星的壓力之下。在去年的全球半導體代工營收報告中,三星與台積電營收同比增長,而中芯國際則呈現下降的趨勢。其中的主因不外乎是在技術上不夠成熟。如果不在技術上進行追趕,恐怕很難超越三星與台積電在代工市場上的地位。最近中芯國際推出28納米工藝量產的消息無疑展現其在工藝上大幅改進的決心。
為什麽是28nm?
2013年中芯國際就宣布開發28nm工藝。28nm工藝有兩個方向,一個是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(HKMG),一個是低功耗型的傳統氮氧化矽(Sion),前一個技術難度要高很多。
HKMG技術是進入到28nm才開始引入的,使用這種技術可以能大幅減小柵極的漏電量,由於high-k絕緣層的等效氧化物厚度較薄,這樣晶體管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縮小,而管子的驅動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,因此28nmHKMG技術被視為半導體製造工藝的一種革命性進步。因為實現了HKMG技術,再向20nm、16nm演進就容易了。
在摩爾定律的指引下,集成電路的線寬不斷縮小。按照規律,基本上是按每兩年縮小至原尺寸70%的步伐前進。比如2007年達到45nm,2009年達到32nm,2011年達到22nm。而產業界在從45/40nm向下演進時,由於32nm工藝的不成熟,而28nm引入hkmg實現了重要變革,中間跳過32nm。因此28nm這個節點非常特殊。
中芯國際在28nm工藝製程上的快速進展得到了高通的幫助,去年中國發起了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,為了換取大陸減輕處罰高通當時做出了一係列的讓步,其中之一正是與中芯國際合作研發28nm工藝。目前中芯國際生產驍龍410正是采用28nmHKMG技術,這對中芯國際來說意義重大。
全球前五大半導體代工廠 現在都怎麽樣了?
全球前五大半導體代工廠是台積電、聯電、三星、格羅方德和中芯國際。
從技術上說台積電和三星無疑是第一集團,今年台積電的16nmFF+工藝量產落後於三星14nmFinFET,這讓三星搶盡了風頭。由於台積電的16nmFF+量產時間延後,這迫使去年轉單台積電的蘋果不得不將前期的A9處理器交給三星半導體生產以趕上今年9月份的新款iphoness上市;憑借自家14nmFinFET工藝的領先優勢,三星的Exynos7420處理器成為全球安卓市場最強大的處理器,讓采用這款處理器的S6Edge大受歡迎,扭轉了連續數個季度不斷下滑的趨勢,今年二季度其手機業務部門營業利潤為2.76萬億韓元(約合23.69億美元),是過去個季度最高的。
台積電雖然今年在工藝製程競賽上落後三星,但是台積電的實力依然很強大。繼2014年營收暴增25%之後,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依然獲得了29.1%的同比增長,原因就是三星半導體雖然技術先進,可是三星同時做手機、DRAM、CMOS、手機芯片等產品,這讓IC設計企業擔憂與它的同業競爭問題,而更願意將訂單交給台積電生產。蘋果公司同樣如此,在台積電量產16nmFF+後有望獲得至少三成的A9處理器訂單。
格羅方德連續數年虧損後,曾傳出要出售的消息,不過似乎持有格羅方德的阿聯酉阿布紮比先進技術投資公司(ATIC)並不甘心,先是向三星購買了14nm工藝技術,研發了22nmFD-SOI技術,今年並購了IBM的微電子業務,似乎打算繼續在這個領域深耕。不過考慮到本文主要是談中芯國際,格羅方德目前與中芯國際直接競爭的關係不大,不在本文深談。
中芯國際2014年營收19.7億美元,營收不及位居全球代工廠第二的聯電的46.2億的一半,但是由於聯電已經在大陸擁有和艦科技並正在廈門投資建設12英寸半導體工廠,都在爭奪大陸的客戶,兩家的工藝製程差距較小,與台積電和三星的工藝差距太遠,故將這兩家當做直接的競爭對手來談。
中芯量產28nm工藝,為的是與聯電競爭?
聯電一直以來都是全球半導體代工廠二哥。雖然2012年格羅方德通過並購等方式在營收上超過了聯電,但是去年聯電在量產28nm工藝,28nm是前兩年台積電的天下。2014年三季度為台積電提供了總營收的34%,聯電量產28nm贏得了部分客戶推動營收增長10.8%,是前五大代工廠中增長速度僅次於台積電的,並搶回了全球半導體代工廠二哥的位置。
聯電早已經看中大陸市場,並在2003年就開始在大陸市場布局。受製於當時台灣當局的管製,聯電曲線在蘇州投資了和艦科技,目前已經將它收入旗下。不過和艦科技是8英寸半導體工廠,技術不夠先進,去年底獲得台灣當局批準在廈門建設更先進的12英寸晶圓廠。
大陸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采購市場,2014年大陸的采購的芯片占全球的過半份額,超過了進口石油花費的資金。大陸去年成立200億美元芯片產業基金推動芯片產業的發展,大陸也在興起展訊、海思、聯芯、瑞芯微等芯片企業,海思的網通處理器目前正在使用台積電的16nm(這個工藝去年量產,與今年即將量產的16nmFF+不同,其應用於手機芯片的時候能效甚至還不如20nm,所以台積電要開發16nmFF+)工藝生產。
聯電為了贏得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優勢,在自研14nm工藝,同時與高通合作研發18nm工藝。由於台灣當局的管製,聯電隻能將落後一代的技術引入大陸市場,要在這兩種工藝之一在台灣投產,才能將28nm工藝引入大陸廈門工廠,聯電希望憑借就近服務和先進工藝的優勢爭取大陸客戶。
中芯國際此時量產28nm工藝無疑其直接競爭對手就是聯電,聯電去年才量產28nm工藝,雙方的技術差距迅速縮小。在40nm工藝上,聯電於2009年就開始量產,而中芯國際到2013年才量產40nm,對比之下可見中芯國際技術進步之快速。
中芯國際今年一季度的財報顯示,其來自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占比達到47%創下新高,可見大陸市場正成為中芯國際的重要增長點。
目前中芯國際的技術水平已經與聯電持平,這將很大程度上削減聯電在28納米代工領域的威脅。更加可喜的是,中芯國際已經收到高通的驍龍410訂單,這部分的訂單肯定會為中芯國際今年的表現帶來很大的正麵影響。
上一篇:半導體世界二十強企業出爐 三星成績搶眼 下一篇: 國內手機芯片發展市場解析
同類文章排行
- 解析集成電路芯片原裝、散新和翻新區別
- 無線充電主流技術解決方案全麵解析
- 無線充電原理以及優缺點分析
- 教你如何辨別集成電路IC原裝正貨、散裝和翻
- 5G芯片大戰,華為高通誰與爭鋒?
- 芯朋淨利增長58.01%,新三板電源IC廠商業績
- 馬化騰談"缺芯之痛"國家大力支持,中國芯
- 走路也能充電,盤點十大創意無線充電新技術
- 選擇一款合適的手機充電器控製芯片應考慮那
- 解讀集成電路電源管理IC工作原理及特性